二战结束后,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中东欧诸国,均为苏联所控制,并在苏联的影响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。此后,苏联通过推行莫洛托夫计划、建立情报局、经互会、华沙条约组织等手段,将东欧各国捆绑到了“苏联战车”之上。对于中东欧各国而言,苏联的这些举动,既有利又有弊。说其有利,是因为苏联可以帮助东欧国家进行重建;说其有弊,则是因为东欧诸国在接受苏联援助的同时,也逐渐成为了苏联控制下的“卫星国”。
苏联控制东欧后,又将自身的“苏联模式”移植到了东欧各国的身上,这就引起了一些东欧国家的不满,其中就有捷克斯洛伐克。同其他东欧国家相比,捷克斯洛伐克工业相对发达、物资相对充盈、商品经济相对活跃,曾是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之一(但东西部贫富差距也很大)。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引入,极大冲击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传统经济模式,引发了部分捷克人的不满。在此情况下,捷克斯洛伐克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1968年1月,杜布切克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元首,结束了诺沃提尼因循守旧的时代。同年,杜布切克出台了诸多有关改革的计划,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由此被称为“布拉格之春”。布拉格之春发生后,苏联认为捷克存在“脱离控制”的可能,遂先后同东德、波兰、保加利亚等华约国家进行联络,以关注事态发展。与此同时,苏联还在东欧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部署,以便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行动。
不过,对于苏联及其盟友而言,捷克也并非泛泛之辈。从经济上看,60年代时期,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实力在苏东阵营中名列前茅;从军事上看,60年代时期,捷克军队约有18~23万兵力,分属4个坦克师、8个摩步师、1个伞兵旅、以及其他的一些战斗序列。捷克军队虽然规模不是很大,但却装备精良。捷克军工本就比较发达,由此可为其军队配备各种型号的武器。从纸面数据上看,苏联若要出兵捷克,则应该会有一定的难度。
1968年8月20日,苏联军队对捷克采取行动。8月21日,规模更大的苏军和华约军队(20多万)抵达捷克。出人意料的是,面对兵临城下的苏军,装备精良的捷克军队,却没有做太多的抵抗。8月21~23日,除了零星交火外,大部分捷克军队几乎未经抵抗,就向苏军投降。此后,苏联逐步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,杜布切克被迫下台,短暂的“布拉格之春”宣告结束。笔者个人为,捷克军队之所以“不战而降”,除此前文章提到的原因外,还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。
1.历史因素,近300年来,捷克几乎没有成功抵御外敌的先例
捷克,在中世纪时期被称为“波希米亚”和“摩拉维亚”。这两个地区,自古以来便以气候宜人、物产丰富而著称,曾遭受过许多征服者的觊觎。中世纪时代,波希米亚被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控制,期间大批德意志人迁居于此。15世纪,波希米亚人不满教会和德意志封建主的剥削,因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“胡斯战争”。以军事变革而著称的胡斯战争,是捷克历史上的辉煌一页。但是,这却并没有改变捷克屡遭入侵的局面。
三十年战争期间,捷克再次被哈布斯堡征服,进入了漫长的亡国时期。从17世纪到20世纪,在这300年时间里,捷克这个国家在世界地图上一度消失。直到一战结束后,捷克斯洛伐克方才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。但好景不长,二战前夕,纳粹德国又觊觎其财富,而将其吞并。总的来说,在近300年时间里,捷克一直在被不同的列强所征服,没有过成功抵御外敌的先例。所以当苏军在1968年入侵捷克时,捷克斯洛伐克自然容易重蹈复撤。
2.现实因素,苏军的实力过于强大,捷克的胜算基本为零
苏联为了干涉捷克,而组织了一支规模在20万以上的军队,在兵力上略压捷克一头。参战的苏军中,不乏历经二战锤炼的精英部队,其战斗经验要高于捷克军队。苏军以摩托化步兵和坦克部队为主要打击力量,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。并且,在苏军大部队进攻前,潜伏在捷克境内的苏军谍报人员,就已经开始了行动。苏军的实力强大、准备充分,进攻方式多管齐下。在此情况下,仓促应战的捷克军队,也一时难以反应过来。
另外,当时的捷克社会秩序已经出现了失控的苗头。当时,捷克社会各界纷纷上街游行,连捷克军队都出现了涣散的趋势。这样一来,捷克怎能抵御苏军的推进?同时,当时的捷克领导集团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歧。以比拉克为首的亲苏派,秘密给苏联方面写了多封信件,请求苏联对捷克进行干涉,如此一来,捷克更难迟滞苏军的进攻。最终,在苏联-华约联军的强大攻势下,拥有一定实力的捷克军队,也不得不举手投降。
文|刘纪尧
参考资料:《列国志·华沙条约组织与经济互助委员会》
东欧苏联捷克捷克斯洛伐克苏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